天然酵母亞麻子餐包
之前去買紅趜的店,有看到在賣[亞麻子],因為沒吃過,很好奇它的味道~
所以後來還是去買來吃吃看,店家很會做生意,說這只能買分裝好的,
不能買少量,我只好買了一大包回家(5~ 600g 耶!好大一包喔!),
看來要努力做有關亞麻子的東西消耗囉!……
這次來試做這亞麻子餐包吧!
試吃後發現其實亞麻子沒什麼味道,店家說這是吃健康的,對血管很好!
上知識+查查後得知,原來[亞麻子]能幫助排除降低膽固醇、軟便、解毒,
對消化道和腸道也很好,也是健康食品喔!
做麵包時,我把餐包做小一點,就可多吃幾個!
我也是因為做這餐包,才發現我的天然酵母[獨特的果酸香]味喔!
之前沒認真吃麵包,在做這麵包時,剛好家裡收了2盒喜餅,
所以小孩都去吃喜餅,沒吃麵包,我有空時就加減吃一下,慢慢咬著,
只覺得有股特殊的酸香味,只是我不會形容它的感覺,
後來看到[百年酵母麵包]介紹後,與又看到幾篇[天然酵母麵包]介紹後,
我才知道那特別的味道是水果的[果酸]香氣!
事後想想跟我多年前用過的果酸保養品,有類似的味道喔!~~
酵母寶寶真的有獨特的味道耶!~~真是很特別喔!~~
可能這款面包屬於較天然清爽配方,
所以才讓我吃出我的酵母寶寶獨特的風味喔~
下列是carol老師的[天然酵母亞麻子餐包]和我的實作:
詳細作法請至carol老師家觀看喔~~
天然酵母亞麻子餐包(直接法)
材料:
天然酵母200g ,高筋麵粉270g ,低筋麵粉30g ,細砂糖15g ,
鹽1/2茶匙,亞麻子3大匙,冷開水100g ,無鹽奶油30g ,奶粉1大匙
(我是用強力粉做的,所以水份有加到120cc,小孩喜歡奶香,所以添加奶粉)
步驟:
1、已經餵養過高筋麵粉的天然酵母2-4小時內使用,這時候的活動力最
適合做麵包
2、將所有材料(奶油除外)倒入鋼盆中攪拌搓揉成為一個不黏手的麵團,液
體的部份保留50cc在麵團已經成團過程中分次加入
(一下子把水份全部倒入,會造成麵粉來不及吸水使得麵團非常黏手,但
是如果在麵團成團搓揉甩打過程中慢慢添加,麵團都可以吸收更多的水
份,烤出來的麵包才柔軟濕潤)
3、然後將軟化的無鹽奶油丁加入慢慢混合均勻
4、抓住麵團一角,將麵團朝桌子上用力甩打出去,然後對折再轉90度
*甩打麵團方式請參考carol老師的:手工甩打麵團影片
5、一直重覆上述動作直到麵團可以撐出薄膜即可
(此動作純手工約做200-250次)
6、將麵團光滑面翻折出滾圓,收口捏緊朝下放入抹少許油的盆中
7、在麵團表面噴一些水避免乾燥
8、將麵團放入密閉的微波爐中關上門做第一次發酵90-120分鐘至2倍大
(冬天天氣冷微波爐中放一杯熱水幫助提高溫度,水若冷了就再換一杯)
9、桌上灑些高筋麵粉,將麵團移出到桌面,表面也灑些高筋麵粉
10、將麵團中的空氣用手壓下去擠出來
(天氣冷,多加杯熱水幫忙升溫~~)
11、麵團平均分割成需要的等份,滾成圓形
12、在烤盤上鋪上一層防沾烤紙,小麵團間隔整齊放入烤盤中
13、整盤放入烤箱中,麵團表面噴些水然後蓋上烤箱門,再發酵60-90
分鐘至2倍大
14、發酵好前8-10分鐘,將烤盤從烤箱中取出,烤箱打開預熱至170度c
15、在發好的麵團表面輕輕塗抹上一層蛋白液
16、表面灑上些許芝麻
17、放進已經預熱至170度c的烤箱中烘烤20-22分鐘至表面呈現金黃色即可
補充:
1、添加水份的量會因為天然酵母濃度不同而有增減
2、麵團發酵時間會因為天然酵母活動力不同而有差異
3、若以速發酵母製作,份量如下:
高筋麵粉270g,低筋麵粉30g,細砂糖15g,鹽1/2茶匙,
速發酵母1/2茶匙,亞麻子3.5大匙,冷開水200g,
無鹽奶油30g
第一盤出爐時,因為忙洗菜準備晚餐,太慢放鋁箔紙,
結果表面呈了一般的金黃色,這不是我要的感覺啦!
第二盤就特別注意上色時間,感覺就好多了!有點淡黃又不要太上色!~~
隔天上午拿出來拍拍時,那獨特的香氣就出來囉~~香喔~~
網路資料[亞麻子]介紹:
- 亞麻子
亞麻子含有身體不能自造的所有必要胺基酸。只要有一種必要胺基酸缺乏,便會產生嚴重的疾病。
亞麻子富含重要的油溶性維他命A、D、E和水溶性維他命Bl、B2、C。這些是有效處理必要脂肪酸所需的養份。
亞麻子含有所有主要礦物質(鉀、磷、鎂、鈣、硫、鐵、鋅、鈉、氯),加上微量礦物質(錳、矽、銅、氟、鋁、鎳、鈷、碘、鉬、鉻)。
亞麻子是極佳的纖維質來源。纖維質能幫助排除膽固醇、軟便、解毒。
亞麻子所含的黏質(mucilage)能夠減少過量的胃酸,調和消化道和腸道的黏液膜,幫助移動膽固醇。由於它能調制血糖,學者相信它也對糖尿症有益。
亞麻子富含兩種必要脂肪酸,亞油酸佔15~25%,亞麻酸佔50~60%。亞麻仁油也是β胡蘿蔔素(維他命A前導質)的良好來源。
網路資訊:http://nt.med.ncku.edu.tw/biochem/lsn/newrain/books/health/5health.3.htm